卫生统计学是将统计理论及方法应用于医疗、科研的一门科学。它对计划、检查、总结科室工作,提高医护质量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搞好科室建设重要的数据指标。科主任必须熟悉并委派专人兼做此项工作,方能发挥统计工作的应有效能。
一、科室卫生统计工作的任务
1.贯彻执行医院统计工作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准确、及时、完整地填写科室的各种登记资料和统计报表。
2.科室领导要为本科室制定计划、检查、总结工作,为提高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准确的数字依据。
3.认真收集、保管,并善于运用统计资料,特别是数据的动态变化,要作科学的分析,借以总结经验教训,指导改进工作,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
4.科室领导要经济关心检查和督促科室统计工作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二、科室常用的统计指标
(一)门诊工作的指标
1.各类诊疗人次结构百分比
2.平均每日门诊人次数=期内门诊人次数/期内实际工作日数
3.平均每日急诊人数=期内急诊人次数/期内日历日数
4.平均每日诊疗总次数=平均每日门诊人次数+平均每日急诊人次数
5.急诊抢救脱险率=急诊抢救脱险例数/急诊抢救人数×100%
6.门诊诊断待诊率=门诊诊断待诊数/由门诊入院的出院病人数×100%
(二)临床科室工作的指标
1.平均每天占用病床数=某时期占用病床总日数/同时期日数
2.病床使用率=平均每天占用病床数/实有病床数×100%
3.病床周转次数=出院病人数/平均每天占用病床数
4.治愈率=治愈人数/出院病人数×100%
5.有效率=(治愈+好转)人数/出院人数×100%
6.病死率=死亡人数/出院病人数×100%
7.治愈病人平均住院日数=治愈病人住院总日数/治愈病人数
8.临床初步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临床初步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数/出院病人数100%
9.临床初诊待诊率=临床初诊待诊数/出院病人数×100%
10.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数/有病理诊断出院病人数×100%
11.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人数/手术出院病人数×100%
12.无菌切口化脓率=无菌切口化脓例数/无菌手术例数×100%
13.无菌切口初期愈合率=无菌切口初期愈合数/无菌切口手术例数×100%
1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人数/手术人数×100%
15.麻醉并发症发生率=麻醉并发症发生人数/麻醉人数×100%
16.差错发生率=差错次数/占用病床总日数×10000/万
17.事故发生率=事故次数/占用病床总日数×10000/万
18.输血(液)反应率=输血(液)反应人次数/输血(液)人次数×100%
(三)医技科室工作的指标
1.平均每日工作件数=各种(某项)工作总件数/实际工作日数
2.平均每人每日工作件数=平均每日工作件数/平均每日工作人数
三、临床与医技科室的统计分析
(一)医疗工作质量分析
1.关于诊断重量的分析:诊断有门诊诊断、入院初步诊断、会诊后诊断、手术后诊断、出院诊断、尸检诊断等。一般认为后四种诊断比较准确,但也不是绝对的。诊断质量主要是从诊断是否及时、正确方面考虑。如果临床初诊待诊率高,诊断符合率低,说明诊断质量不高。
2.关于治疗质量的分析:治疗质量的高低主要看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彻底。如果治愈、有效率高,病死率低,治愈者平均住院天数短,同一疾病重复住院率低,表明治疗质量是高的。
3.关于给病人增加痛苦和损害的分析:反映这方面的指标有医疗事故、差错发生次数、无菌切口化脓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院内交叉感染率等。这些数字虽然小,一旦发生就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应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防止和避免。
(二)科室工作效率的分析
1.门诊工作:主要分析平均每日门、急诊人次数,在计算门、急诊人次数时,挂号室的统计数与各科实际门、急诊统计数要一致。
2.临床科室工作:当病床数和工作人员固定后,收治伤病员数多,病床使用率高(标准93%),病床周转次数快(标准14次/年)说明工作效率高;反之,工作效率就低。根据本科病床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提出计划收容病员数=病床数×计划病床使用率×计划病床周转次数。
3.医技科室工作:应对工作量的大小建立经常性的登记,计算平均每日工作件数及对各种检查(如透视、化验等)率进行分析。
四、科学常用的统计表、统计图
(一)统计表
统计表可分为简单表和组合表,简单表只按一种标志分组。组合表是按两种或两种以上标志组合起来分组。列表要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列表基本要求是:
1.标题:用一句简单而概括的话说明表的内容,必要时注明资料的时间、地点、单位,标题应写在表的上方。
2.标目:文字应简明,有单位的标目应注明单位。应避免标目过多重复,层次不清。标目分横标目、纵标目,它们都可冠以总的标目。横标目说明横行的意思,纵标目说明纵行的内容。
3.线条:不宜过多,除上面顶线,下面的底线和纵标目下面与合计上面的横线条外,其余线条均可省去。两个总标目之间以线条分开。
4.数字:小数位数应一致,位次对齐。表内不留空格,暂缺或未记录的数字用“…”表示,无数字用“-”表,示数字为0则写“0”。
5.备注:一般不放在表内,必要时用“*”号标出,在表下方说明。
(二)统计图
常用的统计图有直条图、百分条图、圆图、普通线图、半对数线图、直方图。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图形。如互相独立的各指标的数值大小可画直条图。表示全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可画百分条图或圆图。表示某现象随另一现象变动的趋势,可画普通线图,普通线图的纵横轴都是算术尺度。表示事物发展的速度和幅度可画半对数线图。半对数线图纵轴为对数尺度,横轴为算术尺度。表示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画直方图。制图的要求是:
1.直条图、线图、直方图都有纵轴、横轴,横轴尺度自左向右,纵轴尺度自下而上,数字一律从小到大,并需用等距离标明。直条图、直方图的纵轴从0开始,要标明0点。直条图的条宽应相等。纵横轴应有标目,注明单位。统计图长宽之比一般为5:7。
2.比较不同事物时,用不同的线条、不同的颜色或图案,并有图例说明。
3.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数或频率,以矩形的面积代表各组的频数,如组距不等时,要计算成等组距后再画直方图。
4.画圆图时以圆的面积为100%,以各构成比的百分比分别乘以3.6度,得圆心角度,自时钟9点或12点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绘制扇形的面积,百分条图和圆图总合应为100%。
五、科室常用的统计基本概念与方法
(一)统计资料的类型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计量资料,其计量单位一般常用度量衡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心率(次/MIN)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如尿中蛋白,阴性多少人,阳性多少人,这样的资料就是计数资料。
3.等级分组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分组资料。如尿中蛋白分―、±、+、++、+++、++++,清点各组数值所得的资料就是等级分组资料。
(二)医学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称之为样本。例数小于30的为小样本。
2.抽样误差: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样本称为抽样。由于总体中各个观察单位间存在个体差异,从总体中抽取个体含量相同的若干个样本观察的结果表明,样本与样本之间,样本与总体之间,因抽样而引起的相应统计指标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3.概率:是估计某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定量指标。许多统计分析的结论,常建立在概率大小的基础上。概率用符号P表示,P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如P=0.05或5%。P值波动于0~1之间,当P→0,表示某一事件几乎不能发生;当P→1时,表示某一事件几乎必然发生。
4.假设检验:此亦称显著性检验,如两个样本均数(或样本率)进行比较时,它们之间相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二是这两个样本均数(或样本率)确实是来自两个不相同的总体。如果是前者的可能性大(P>0.05),相差不显著,我们就可以接受它;如果可能性较小(0.05≥P>0.01)或很小(P≤0.01),即相差显著或非常显著,我们则拒绝它,而接受后者;认为这两样本均数(或样本率)是来自两个不相同的总体。
(三)统计指标的计算
1.平均数指标:平均数是分析计量资料常用的一种统计指标,它说明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包括算术均数、中位数、几何均数。
(1)算术均数适用于各变量值之间相差不大或资料为正态分布者。
直接计算公式:X=ΣX/N
式中X表示均数,X为观察值,N为例数,Σ表示总和的意思。
(2)中位数适用于资料为偏态分布或资料中有特大、特小值,或两端没有确切数值者。
直接计算首先将数值由小到大排列,然后按公式计算:
N为奇数时:M=X(N+1/2)
N为偶数时:
式中M表示中位数,N为总例数,(N+1/2)、(N/2)、[(N/2)+1]
为有序数列中观察值的位次, X(N+1/2)、X(N/2)、X[(N/2)+1]为相应位次上的观察值
(3)几何均数适用成等比或成倍数的资料。
直接计算几何均数公式:G=LG-1(ΣLGX/N)
式中G表示几何均数,表示LG-1反对数,N为例数,ΣLGX为各观察值对数之和。
2.变异指标是说明一组观察值的差异情况,常用的有标准差、标准误和变异系数。
(1)标准差,是表示个体之间离散情况的一个指标,它适用于均数相近、单位相同的资料。
直接计算标准差公式:
式中表示标准差,为离均差平方和,为观察值的平方和,为观察值总和的平方。
(2)变异系数适用均数相差较大,单位又不相同的资料,计算变异系数的公式:CV=S/X×100% 式中CV表示变异系数
(3)标准误是说明样本均数与样本均数、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是估计样本均数的可靠程度和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变异指标。
式中SX表示标准误
3.相对数指标是两个有关联的绝对数之比。常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常用的指标有:
(1)构成指标公式:
构成比=某一构成部分的个体数/事物各构成部分个体数的总和)×100%
(2)频率指标公式:
频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现象的总和)×100%(1000% ……)
(3)相对比的公式:
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
(4)动态数列分为定基比和环比。定基比就是在动态数列中,以某一年的数值作为基数,然后将各年的数值与之相比,基数是固定的。环比,在动态数列中,将各年的数值与其前一年的数值相比,由于基数不是固定的而是依次更换的,称为环比。
(四)常用的统计方法
1.计算95%和99%的正常值范围:
95%的正常值范围:X±T0.05(N')S
99%的正常值范围:X±T0.01(N')S
式中N'为自由度(N-1),T0.05(N')和T0.01(N')表示P值为0.05和0.01时在N'查得的T值。
2.计算总体均数95%和9%的可信区间:
总体均数95%的可信区间:X±T0.05(N")SX
总体均数99%的可信区间:X±T0.01(N')SX
3.T检验公式: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T检验:
式中Μ表示总体均数
配对资料的T检验:
式中X为相差的均数、SX为相差的标准误
两个小样本均数之间的T检验:
式中SX1-X2表示两个核减本均数之差的标准误
两个大样本均数的U检验
4.如果有多个样本均数之间的比较,可用方差分析。
5.如果有两个质量X、Y,则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多个变量用多元回归分析。
6.两个样本率之间的比较
PC为合并的样本率,X1和X2为反应数。
7.卡方检验
(1)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法(X2)检验
式中A为实际数,T为理论数
式中A B C D分别为四格表中的四个实际数。
R为行,C为列,NR为某行实际数的合计数,NC为某列的实际数的合计数,N为总的例数。
当5>T>1,且N>40,需用校正公式:
当T<1或N<40,则用直接概率法计算。
(2)行×列X2检验
(3)配对资料的X2检验
当B+C<40,
当B+C>40,
(五)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实验和处理结果的先决条件,也是使实验研究获得预期结果的重要保证。
医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和实验效应。如某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人,观察其血压值的下降情况,这里所用的某降压药物即为处理因素,高血压病人即为受试对象,血压值的下降即为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的原则包括对照、重复、随机、均衡四总分。
对照的原则在于它可以使处理因素和处理因素的差异有一个科学的对比。
重复的原则,则是消除非处理因素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重复的程度表现为样本的含量的大小和重复次数的多少。样本含量越大或重复的次数越多,则越反映机遇变异的客观真实情况。但是样本含量越大,实验次重复太多,不仅会增加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困难,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对样本含量要有适当的估计,可以通过查表和计算。现介绍几种样本含量的计算方法。
计数资料的样本含量计算
式中P1为第一样本率,P2为第二样本率
P=P1+P2/2,Q=1-P
计量资料的样本含量计算
配对资料的比较
N=4S2/D D允许抽样误差
两组资料的比较
S2为合并的方差
随机的原则:在实验研究中,受试对象的分组及施于受试对象的实验顺序都应随机化,随机化常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排列表进行。
均衡的原则:实验设计的均衡性常常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按照统计学的要求,实验组的非处理因素必须与对照组完全相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做到非实验因素尽可能一致。